1980年春,央视引进了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铁臂阿童木》的制作人、日本动画大师手塚治虫因此到中国访问,抵达北京后,手冢治虫提了一个要求,前向上海参观上海美术电影厂。
这一次的访问对他的动画生涯来说,不亚于一次回溯之旅。
1942年,日本的影院里开始播放起一部中国的动画片来。事实上,这是日军从上海抢来的一部影片。
影片名叫《铁扇公主》。
去年,日军侵略上海,将正在上映期的《铁扇公主》当成“战利品”收缴,并带到东京、大阪、长崎、神户等地影院放映。
那一年,影院里的手冢治虫十四岁。
“当时我还在读初中,也有幸观看了这部动画电影,影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这就是我们的动画片啊!影片上映时盛况空前,连影院的走廊都挤满了观众,场场爆满……大人、小孩,外行的、内行的都入迷地观看电影,这就是我想做动画片的原因。”
谁也没有想到,中国的一部动画启迪了日本的动画大师。
制作出《铁扇公主》的,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动画大师万籁鸣。
万籁鸣,江苏南京人,自幼喜欢画画,长大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在美术部、活动影戏部任职。期间主要创作广告画,为杂志绘插图和封面。
这时,他接触到了美国的动画,从而产生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制作出中国的动画呢?
想到就去干!
万籁鸣找来了自己的三个弟弟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在弄堂里租了一个七平方的小屋,权当动画研究室,里面最主要的设备是一个二手的摄像机。
白天的时候,四个兄弟各自上班,到了晚上聚焦在一起研究摸索。
当时的邻居记得,那个小房间的灯似乎永远都没有关过。
一年以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方法,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镇东牌华文打字机》
再过一年,他们制作出了中国第一个动画片《大闹画室》。
渐渐地,他们制作的动画越来越多,到了1940年,他们终于制作完成了胶片长达八千余尺的,中国的也是亚洲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上映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上海,带走了《铁扇公主》。
“抱着轻视的眼光去看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的人们,看到这部影片如此豪华,如此有趣,惊得目瞪口呆。我也有机会弄到了一部影片拷贝,一看就能清楚,地地道道,这是一个体现反抗精神的作品,粗暴地蹂躏中国的日本军遭到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痛击,这部影片的意图是一清二楚的。”手冢治虫看出了隐藏在动画背后的深意。
而这部电影在日本的影响有多大?
在日本后面的动漫里,最常出现的中国道具就是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我随便举个例子,火影里就有。
1980年,手冢治虫走进了美影厂放映间,见到了启迪他动画创作的万籁鸣和他的兄弟们。
“我就是看了你的动画才走上动画道路的!“手冢治虫拉着万籁鸣的手说道。
随即,手冢治虫在放映室里观看了万籁鸣1950年以后的作品。
这里面的重头戏当然是《大闹天宫》。
1954年的秋天,万籁鸣从香港回到上海,开始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随后开始了《大闹天宫》的拍摄工作。
当时没有计算机,也没有3D建模技术,所有的画面都需要画师人工完成。
最后拍完了一看,总共画了十几万张手稿,时间花去了两年。
而为了画好每一个动作,所有的画师先去看京剧学动作,而画仙女的画师则要求先学跳舞。
为了塑造“孙悟空”的形象,万籁鸣专程带领剧组去北京,先是找北京各地的庙宇,观察神态各异的神像。
又特地拜访了擅长猴戏的京剧武生,为“孙大圣”设计动作。
又专门邀请中央美院的张光宇教授一起来为孙悟空设计造型,
张光宇是设计届的大牛人,中国装饰艺术之父,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奠基人。
陈丹青说道:”真的现代艺术,真的前卫,有过么?有过,但视而不见,那就是光宇先生八十多年前做的事“
在四十年代时,张光宇先生就制造过孙悟空的形象,这一次算是重操旧业。
为了设计孙悟空的形象,张光宇数易其稿,最初是偏丑角的猴子。
虽然脸不太对,但鸡心形的面部装饰、大耳朵、帽子、以及最关键的豹皮裙留了下来。
第二稿,孙悟空头戴鸡毛帽,披竹盔甲,生动活沷,大王派十足,但太过复杂,不合适做动画。
第三稿,做简化,但造型有点方,没有了灵气。
连做三稿都不成功,张光宇也有些着急了:主角孙悟空的造型,我被他难住了,一时不能脱化,你们究竟做了最后决定没有。
最终,上影的首席动画师严定宪根据张光宇先生的三稿综合出了孙悟空的最终形象:脸似蟠桃,红鸡心,绿眉毛。鹅黄上衣,翠绿围巾,豹皮短裙,红裤黑靴。
这一形象,成为孙悟空最为经典的形象,就是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的六六老师也没有脱离这个形象。
现在有很多人感慨,为什么我们现在拍不出《大闹天宫》,原因之一,就是当年的制作就是为了制作一件艺术品,从来没有考虑任何的市场因素。
这才有了不计成本的投入。
1964年,《大闹天宫》制作完成,一出世就震惊了世人,屡获大奖。
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1978年,伦敦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桂冠。
1982年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
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时到今天,它还一次又一次涮新着外国人的观感。
“当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还是个小女孩。那时候英国4频道开播,它开始播的那些节目中有一个就是这个电影。我后来再也没有看过它,我曾经怀疑了很长的时间,它是否只是我曾经做过的某个好到难以相信的奇异瑰丽的梦境。现在再看到它,它就象我曾经记忆的那样华丽壮观。太谢谢你上传了!”
“我自从七八岁以后就没有看过这个电影,BBC2曾经有一季亚洲动画。试图获得这个电影有许多年了,它让我保持安静了45分钟”
“上帝啊,这是1960年代制作的动画片,那时候动画甚至还没有那么发达。嗯嗯嗯,而且它是中国制作的还不是日本。”
看多了日本动漫的外国人,以及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他们并不知道,中国的动画要早于日本,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成就更在日本动漫之上。
因为,那些作品都是按照艺术品去打磨的。
《小蝌蚪找妈妈》,水墨画动画,流动的艺术 。
《聪明的鸭子》第一部折纸片
第一部彩色宽荧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
今年大热的魔童哪咤也很不错,但我必须得说,那是成功的商业片,而这个是艺术。
还有黑猫警长
《葫芦兄弟》
《阿凡提的故事》
《天书奇谭》
等等等等。
这些艺术品级的作品都是大师不惜成本制作出来的,这是不可复制的神作。因为当艺术走向市场,走向功利时,艺术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中国的家长应该让孩子看看这些作品,这是中国老艺术留给中国的瑰宝。
我也特地找来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授权的《中国经典动画珍藏版》。
这套书特别全,包括上海美术电影的33部优秀获奖作品,一共70册图画书:
《葫芦兄弟》、《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金猴降妖》、《宝莲灯》、《三个和尚》、《猴子捞月》、《大闹天宫》……这些都能给每个孩子带来特别美好的回忆。
这些原画的艺术性很高,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里的水墨画插图,原画出自齐白石;
《鹬蚌相争》有国画大师林风眠的风格。不仅仅是读故事,还是一种美学养成,而且是中国自己的美术,其实,只有民族的,才有可能是世界的。
排版采用孩子喜欢的半文半图,故事跟图片兼具。
这些经典的故事里,不但向孩子传递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审美,中国的故事,还传递着真善美的价值观。
3到10的孩子都可以阅读这些中国国宝级的动画故事。
让经典在我们孩子的心灵里继续传承下去。
人物形象设计,故事的启迪性,都是中国不可复制的颠覆存在。
还是很好的亲子阅读,给孩子讲这些故事时,可能爸爸妈妈们自己都有不少美好的回忆吧。其实,就是成人也可以收藏一套,做为自己童年美好回忆的一种纪念。
送给朋友,也一定能带来会心一笑。
《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作品还是教育部推荐给青少年的必读书单。
虽然有七十册之多,但相信好多中国人都熟悉这里面的故事,就是我们的孩子可能多看欧洲动画,日本漫画,对我们中国这些魄宝级的动画反而不了解了。
▲狐狸打猎人
▲大闹天宫
▲哪吒闹海
因为是给孩子准备的书,所以印刷方面,采用了进口大豆油墨,绿色认证印刷,绝对安全。
关键价格特别好,只要99,一本才一块多钱。
数量不多,需要把这些中国不可复制经典带给孩子的,可以点下面的横条参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