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12日报道 日媒称,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的研究员铃木俊贵发现,在都市里常见的大山雀具备把多个“单词”组合成“句子”以传递信息的能力。这一能力在智力程度较高的大猩猩身上尚未发现,是首次被发现存在于人类以外的动物身上。
据日本《世界日报》3月9日报道,铃木指出:“这一发现也有助于揭示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
有关论文发表于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报道称,大山雀懂得根据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叫声,在提醒同伴有危险时,会发出高亢的“啾啾”声,而要通知同伴聚拢时,会发出低沉的“唧唧”声。
在发现野生大山雀组合使用这两种可称为“单词”的叫声来召集同伴驱赶天敌后,铃木试着用录制好的叫声来观察大山雀的反应。
首先,分别让大山雀听表示小心的“啾啾”声或表示集合的“唧唧”声,它会环顾四周或靠近扬声器,做出与“单词”意义相符的行动。而把两种声音按先“啾啾”后“唧唧”的顺序组合起来让大山雀听,它会一边警惕周围一边靠近扬声器。
但如果颠倒声音顺序(先“唧唧”后“啾啾”)让大山雀听,它既不会警惕周围,也不会靠近扬声器。从这一点可以明白,大山雀不仅知道“单词”的意义,还懂得含有语序因素的“句子”的含义。
报道称,据说大山雀可以组合使用10多种音素来发出各种各样的鸣叫声。铃木表示:“还想研究其他声音组合的意思,并搞清大山雀这种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学习来的。”
(资料图:大山雀)
【延伸阅读】中国科学家破解熊猫语言:雄性熊猫求偶时会咩咩叫
参考消息网11月6日报道 据报道,中国的科学家破解出了13种不同的熊猫发声的意思。
据英国广播公司11月5日报道,在四川一个保护中心历时5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雄性熊猫在求偶的时候会发出像绵羊一样的咩叫声,而雌性则会用“唧唧”“喳喳”的类似鸟鸣声,害羞回应。
“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开玩笑问大熊猫到底是羊、是狗还是鸟啊?”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说。
报道说,刚出生的熊猫宝宝会用“哇哇”表示不舒服,用“吱吱”声表示饿了。工作人员记录下了熊猫在进食、打架、照顾宝宝等多种情况下发出的声音,然后对声音进行了分析。
张和民说,听懂熊猫的交流方式有助于保护区人员保护这些濒危的动物,尤其是野生的大熊猫。该中心还希望用语音识别技术发明一个“翻译器。
报道称,现在全世界野生大熊猫只有1800多只,全部分布在中国。而世界各地在保护中心和动物园中生活的大熊猫有300多只。(编译/王笛青)
资料图:10月24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新生大熊猫集体亮相。
(2015-11-06 16:10:00)
【延伸阅读】外媒:研究称人类语言起源于鸟类和灵长类
参考消息网6月13日报道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6月11日报道,人类语言的遥远起源似乎直接来源于鸟类和灵长类,在一份新公布的论文中,两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断言,通过重新审视现代人类语言,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交流是如何从鸟类和其他灵长类古老的交流模式系统演化而来的。
研究者称,从鸟类身上,我们获得了语言的旋律部分,从其他灵长类身上,我们获得了语言的实用性内容部分。在过去10万年里的某个时候,这些能力结合成我们今天所知的人类语言形式。
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家宫川繁教授和论文的合著者认为,人类的交流比我们一般认为的更加类似其他动物的交流。
这篇论文发表在本周的《心理学前沿》杂志上,作者是宫川和麻省理工学院信息与决策系统实验室教授罗伯特·贝里克。
论文结论建立在宫川以往的研究基础上。他认为,人类语言包含两个不同层面:与句子可变结构相关的表达层面以及表达句子核心内容的词汇层面。
研究者认为,表达层面和词汇层面在鸟类和除人类以外的其他哺乳动物的语言中都分别可找到雏形。
(2014-06-13 11:37:00)
【延伸阅读】动物语言翻译机或使人与宠物交流成现实
资料图
中新网6月20日电 据台湾“今日新闻”19日报道,美国动物科学家计划在未来推出能与家中宠物猫、狗聊天的动物语言翻译机,预计在5至10年内与家中宠物谈心将不再是个梦想。
美国动物行为专家科恩斯罗伯德奇科夫教授表示,过去30年他一直在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研发一种新型人工智能软件,用于记录草原上土拨鼠的叫声,并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翻译成英语。
研究发现,土拨鼠向同伴发出的有关潜在危险的警告讯息,比如说对同伴发出:“有一条瘦小的褐色草原狼正在快速接近”的讯息。
此外,他将继续着手研究与手机大小差不多的动物语言翻译机,让人类可以和宠物聊天,甚至将狗狗的叫声或猫叫声直接翻译成语言,对主人透露“我今天晚上想吃肉”、“主人最近没有清理我的窝”之类的讯息。
(2013-06-20 10: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