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因一次偷偷窥探,被武则天施以肉刑,她却将苦痛变作流行。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缘由?一位才女遭遇如此惨痛的打击,为何竟能化腐朽为神奇,使苦痛变作流行?她又是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在逆境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时尚潮流,流芳百世的呢?让我们探寻这位传奇女性身上独特的故事。
天可怜见,民间俗语道得好,谓之"龙生龙,凤生凤,老祖宗种出个伢儿来"。这话一语双关,用在上官婉儿身上可谓恰如其分。说其"龙生龙",上官婉儿出自宰相世家,世称官宦之后;说其"凤生凤",则指上官婉儿本人乃一代才女,聪颖绝伦,可与当朝绝代风华并驾齐驱。
上官婉儿生于唐朝显赫门阀,其高曾祖父乃是开元盛世宰相上官仪。上官仪为官二十余载,被唐朝开国功臣李渊视为心腹,授予"宰相"重任,一时声名远播。后世有诗云:"秦祖英宗诜,门启虎须开。五凤班班迥,三公卓卓哉。"盛赞上官仪忠勇贤明,功德无双。
上官婉儿出生时,其母便有了一场奇异之梦。梦见一人将大秤平平递与她,占卜之人断曰:"此子当生贵人,秉国权衡,掌控朝纲。"听闻此言,婉儿母心中喜不自胜,料定此女非同小可。待到上官婉儿呱呱坠地后,乃生一女儿,众人见状皆暗自嗤笑,谓孩儿是女娃,怎能掌朝权钱当朝君权?
只是造化弄人,往往出人意料。上官婉儿自小时便展现出过人的资质,穆穆童年便能诵读经书,曲曲婷婷,温文尔雅。及笄年之后,更是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对经史子集无不了然于心,被誉为当世才女。不少有识之士见其学富五车,处处表现非凡,都愿把有女许配与她,盼两家能够结为姻亲。
但是上官婉儿本人对此丝毫不以为然。她自小就立下了不落红尘的决心,誓要终身不嫁,只专心向学钻研,以成就自己非凡的抱负。果真如其母亲当年那个异梦所言,上官婉儿最终并未从良贵人家,而是凭借过人的才华,被世人尊为"巾帼宰相",成为武则天的智囊,掌管朝政,成为一代传奇。
天可怕,地可畏,惟武则天更为可畏。这是武则天当政时期,朝野上下对她的共识。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虽处在男权社会,却凭借过人的智谋与胆识,一路高升,最终登基称帝,一统天下。如此曲折艰难的江湖路途,若非有高人指点,恐怕难以达成。上官婉儿正是武则天得力的智囊之一,两人相伴相随,扶摇直上,最终成就了武周盛世。
武则天即位前,曾担任唐高宗李治的才人佳妃。那时的武氏乃是一介才人佳妃,国之权柄尚未握在掌中。她敏锐地意识到,要想掌控朝纲,光有才干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过人的智慧相助。于是她便物色识才高手,结果便看中了上官婉儿这位天姿绝伦的年轻女子。
上官婉儿虽是女流,但知识渊博,识见非凡,甚至超越了大多数男学士。加之家学渊源,师从名家大儒,对于经世济国之道颇有心得。武则天不失时机,将她延为心腹,任命为内侍。从此,上官婉儿便成为武则天的左右手,两人朝夕相处,同心同德,携手掌控大唐朝政。
登基之后,武则天将上官婉儿提升为"内舍人"的重要职务。作为权力核心,宫中诏书多由上官婉儿执笔。往往武则天与宰相们商谈国事,上官婉儿便需隐身于"案群"下,暗暗记录两人所言。如此一来,无论武宰君臣讨论的是朝政还是军国大计,上官婉儿全然了然于心。经过数年相处,武则天深知上官婉儿精明能干,遂将其视为知己,托付重任,倚靠有加。
自此,上官婉儿可谓已成为武则天的红人。宫中大小事务,无不由她掌控。连同武则天在内,众人无不钦佩上官婉儿的聪明才智,称赞她"内外无所不识,国之柄可把持"。她的地位尊崇,权重丝毫不亚于当世名相,名不虚传,实至名归,被世人誉为"巾帼宰相"。而且从不少史料记载来看,武则天官运亨通,定都东都洛阳,开创武周一统之盛世,均与上官婉儿的英明谋划分不开关系。
因一窥探遭肉刑朝野上下莫不惮服上官婉儿的智慧才识,连武则天也对她赞赏有加,视如知己。不料最终竟是上官婉儿一时的过失,惹恼了武则天的龙颜,遭受了武则天严厉的惩罚。这一切的祸根,始自上官婉儿一次的小小窥探之举。
贵为武则天的智囊,上官婉儿除了主理宫中诏书,更有一个特殊的职责,那就是监视武则天与大臣们谈论机密。在朝会上,武则天常常吩咐上官婉儿隐蔽于书案之下,暗中记录自己与大臣们所商谈的国事军机,以防止有人阳奉阴违、叛逆不驯。
那日武则天如常与大臣开会,上官婉儿遵旨潜伏于"案群"之下。不料朝会无何,上官婉儿一时好奇心起,竟然私自窥探外界情形。谁知这一窥探,却被武则天与大臣发现,顿时惹来武则天的烈怒。
武则天对上官婉儿虽然爱重有加,但国家机密岂容泄露?她当即大发雷霆,命人将上官婉儿捉拿。此事传开,朝野震惊,无不为上官婉儿捏一把冷汗。众人虽知武则天对上官婉儿宠爱有佳,但胆大妄为泄密,这样的大罪难辞其咎。
果不其然,武则天没有网开一面,当即判处上官婉儿遭受肉刑惩戒。据史书记载,所谓"肉刑"之刑,乃是古代对犯人施以极为残酷的体罚,分为"墨刑、剕刑、劓刑、宫刑、大辟刑"等等。而被施加在上官婉儿身上的,正是其中最为轻徽的"墨刑"。
所谓墨刑,亦称"黥刑",即用锐器在犯人面部刻画花纹或符号,给予精神上的折磨和毁容的惩罚。对一介女流来说,损毁容貌可谓是无上耻辱,生不如死。武则天下旨,命太监拿来利刃,当着众臣之面,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上生生劈开一个血肉模糊的伤口。自此上官婉儿这张绝世佳颜便毁于一旦,终生留疤。
化瑕疵为妆点潮流上官婉儿历经肉刑,面容遭毁,本该成为一代佳人的她,颜面无存,遭人耻笑。但命运无常,上官婉儿竟在此后将身上的这一憾事,演绎成了一种新兴的时尚潮流,从而化解了容颜的瑕疵。这不能不说是上官婉儿的一种独到之处,令人佩服。
武则天虽严惩了上官婉儿,但对她仍旧存有余情在。肉刑之后,一度遣送上官婉儿回家疗伤,寄望她能调养精神,稳重行事。待伤口初愈,上官婉儿复命朝服侍武则天时,面上已留有一道触目惊心的长疤。
朝野文武对此皆暗自唏嘘,惜憾一代佳人的倾城容色就此破碎。在他们眼中,长疤必将是上官婉儿今后的一大耻辱。但出乎意料的是,上官婉儿并没有深自放在心上,反而沉着应对。
当朝有诗云"娇脸长年画彩妆,笑开两三分"。上官婉儿便运用绝活,每次朝见时,总是在额头画一朵硕大的朱红樱花,将那道长疤遮蔽其中。虽未尽去,但已无伤大雅,反倒别具一番艳丽姿彩。
细观那朱花样式,上官婉儿竟是临时创造了一种新式的妆扮。她先在疤痕上涂抹一层白腻的脂粉作为底子,然后在上面勾勒出红彤彤的花瓣,最后以朱砂和腻粉掺和在一起,衬托出娇艳欲滴的花心。这一番精心设计,将伤疤装点得妆若天人,宛如含苞待放的红梅,分外动人。
此妆一现,顿时传为佳话。朝野文雅之士无不称赞上官婉儿巧思灵慧,能在不幸中反败为胜。上官婉儿竟然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朱花妆"时尚,以一段遗憾的经历,化解了容颜上的瑕疵,令夙憾成为一种艳丽的妆容。自此"朱花妆"一炬而红,在当世盛极一时,妇人无不争相模仿上官婉儿的新式妆容,就连武则天也沾沾自喜地施舍过此妆。
婉儿终老留传佳话上官婉儿不仅才思敏捷,智慧过人,更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遭受肉刑折磨后,她并未就此沉沦,反而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朱花妆"时尚,令往日的憾事成为装点人生的一绚丽风彩。这种反败为胜的乐观精神深深折服了武则天,也令上官婉儿在朝中赢得了新的声誉。
武则天素来宠爱上官婉儿,虽然一度严惩她的过失,但见她在不幸中化解了容颜的缺憾,反而为朝野开启了一种新潮时尚,也就既往不咎,重新待之以礼。从此朝野上下虽尚有人暗中讥笑上官婉儿"朱花盖疤"的怪状,但多有识者慕其聪明智谋,亦有人模仿效法她的新式妆容。
上官婉儿自己似乎对此早已看破不屑,从容应对。她依旧日理万机,谋国之策,打理后宫中的大小事务。武则天将她视为知己,赏识有加。最终在武则天崩逝后,上官婉儿还曾一度担任过皇后太傅的重要职务,掌控朝政数年。
直至上官婉儿晚年时,那道长疤依然清晰可见,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并不以为意。当时朝野文人每每谈到上官婉儿,更多的是赞叹她才华出众、聪明过人,以及创造"朱花妆"时尚的创意非凡。诗人不少有咏颂她的诗作,如"玉妆朱粉勾勒出蝉娆的飞红,一代佳人巧借妆点掩其疤"。这番赞誉,不啻是对上官婉儿最高的肯定。
更有诗人将上官婉儿比作当年汉朝的窦娥。窦娥之名虽小,但善才兼有德,帷帐上启下谕,助武帝光复汉室,是帝王师。而上官婉儿亦能文亦能武,智谋过人,一手遮云挡雾、左右呵佛祖,助武则天一统江山,其贤德才情,亦可与窦妪比洽。诗云"窦娥冠助汉朝复兴,上官侍从武曲终人生",极尽颂扬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