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是作家金庸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相当于《射雕》三部曲的前传,很多朋友都对此再熟悉不过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天马行空的武侠小说影响着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然而,最近有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天龙八部》的英文版名字为什么是《Demi-Gods and Semi-Devils》直接翻译就是“半神半魔”,这是咋回事?明明是一部武侠小说,不是玄幻小说,那个年代好像也没有什么玄幻、穿越、魔幻题材的小说,主要都是武侠和言情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刨一刨这里面的事情。
事实上天龙八部说起来还真的蕴含了很多的文化、历史和宗教在里面,只是其文化太过深厚久远了,以至于最开始的英文翻译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书名都翻译不了。最初的翻译是《the Heavenly Dragon》直接翻译回来就是天上的龙,然而,懂汉子的人都知道,天龙八部肯定不是天上的龙的意思。
如果说前面两个字天龙可以直接翻译,那么八部呢,八部又是什么意思?
所以在经历了几番推敲之后终于有了现在的名字Demi-Gods and Semi-Devils,不过这下坏了,中国人看不懂了,这半神半魔是什么意思,整个小说通篇也没有神神鬼鬼的故事啊。这是武侠小说,又不是聊斋志异,怎么搞出这么一个名字来呢?
说到这来很多人会说,这些我们都知道了,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本是佛教用语,是佛教信仰的八个保护神,小说只不过是引用了这个名字。但是问题来了,佛教的各种词汇多了,为啥偏偏要用天龙八部呢,而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乔峰、段誉、虚竹三兄弟,又不是八个人,显然数量上都对不上。其实,在这里我们说,对此各种各样的解释都很多,哪一家说的看似都有道理,而今天我们只是从一个侧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问为什么取名是天龙八部,恐怕只有金老先生自己才能说得清楚,可惜先生已经往生,留来的是武林世界的传奇和不朽,我们就像研究当年的《红楼梦》一样,虽然算不上什么红学,我们仅仅是讨论而已,希望这些传奇的作品不要因为时间而渐渐消失,也希望我们的后生正确的认识这些作品的精髓。武侠小说不是为了好看,武侠小说也不是看似无聊打发时间所用,其实武侠小说中蕴含的很深的文化和哲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些文化和哲学并不是金庸先生创造的,确实他进行延续和传承的,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起码要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黄日华版的乔峰
与武侠无关首先我们要明确天龙八部本来与武侠世界没有关系,的确我们能看到的文献里面这个词是来自佛教的,是佛教中护法神队伍中以天和龙为首的八个神族部落,包含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八个部落的是以“天众”和“龙众”为首,所有简称为“天龙八部”。
在后来的一些网游、小说中部分还原了天龙八部更为贴切的Demi-Gods and Semi-Devils出处,不过我们还是要再交代一下,天龙八部不是八个神兽、也不是八个神仙,他们是八个族群,就是说一个族都有很多很多的个体,他们是八支队伍。
接下来就简单了解一下吧
第一部、天众:又称天众、天部、天神(梵语:देव,Deva)源自古印度神话中的提婆,是居住天上有情感的生命体,而引入佛教后归为六道轮回中的天,佛教认为天二十八层的也有说法是三十三层,天众大约是居住在二十到二十四左右,我们熟知的四大天王是住在第一层。
提婆天众群组里的男性,提婆是善神,对应的恶神是阿修罗。女性称提毗,提毗只是天人并不是护法神的行列,甚至在一些教派中女性天人还是邪恶的化身。
源自古印度神话的蛇神,是一种巨大的蛇形神灵,有一个头或者七个头,他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名字就是那伽(娜迦)。在印度神话中那伽是河流、泉井的守护神,而且可以造雨,被引入佛教后也称之为龙王,所以我们认为那伽与中国的龙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中国人信仰我们是龙的传人,而印度则相信自古就有龙族的存在,在那伽族群里已经修炼到人面蛇神的就有一千多位了。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说这样的说法有问题,中国人尊崇的是龙,而那伽是蛇,不是一回事。但是天龙八部里的最后一部,摩睺罗伽却真的是一种蛇,而那伽是由于翻译的原因,在梵文中那伽就是神龙的意思,所以说那伽与中国的龙还是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中华文化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也是人首蛇身或者是人首龙身。
位于泰国清迈的双龙寺大门就有两组巨大的那伽龙雕塑,而在泰国似乎那伽龙的造型很常见,大多数寺庙都有他的造型。英文单词“dragon”通常翻译为龙,在西方一直是邪恶的象征,而在东方一直都是神圣的象征。
那伽在泰国得到非常广泛的崇拜与宣传,在泰国文化中并没有龙与蛇的概念,只有生物与神的概念,所以那伽一直被人们尊崇为一种神灵。2016年泰国电视三台(泰国电视剧和电影一般都是由电视塔投资拍摄的,目前最大了两个电视台为第三台和第七台),出品的电视剧《三面娜迦》是当年的收视冠军达到惊人的11%,在国内大家在网络上也能看到,由泰国当红女艺人娜塔玻·提米露克(道妹)出演娜迦女神。不过按照功力来说应该属于娜迦族群里功力比较一般的,但是作为当地的守护神,显然娜迦女神当老大,大家记得那伽是天龙八部中的一部就好了。
也称“药叉”,这个名字估计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一个了,不过在中国“夜叉”这个名字有点不好听。夜叉起源于印度神话,有分男性和女性,男性一般都是狰狞的武士形象,女性一般为貌美的少女形象,是一种“以鬼为食的神”,是一种半魔半神的存在,是非常友善的。
印度的夜叉造型
在佛教的六道中属于“饿鬼道”,所以在传入中国以后就变成凶神恶煞了,所以“母夜叉”一词就变成形容性格泼辣或者相貌丑陋的女性了。
香港电影中演员毛舜筠的母夜叉形象
其实说到这里有点无语,为什么夜叉这种对人友善的神灵到了中国变成这样一幅形象,而在印度神话和佛教中,真正的与中国人夜叉形象比较贴近的是“罗刹”,罗刹是一种吃人的恶魔,而夜叉一直是反制罗刹的守护神,所以,朋友们我今天要给夜叉正一个名,夜叉是好人!!!
在泰国,夜叉得到了非常好的崇拜与宣扬,很多人都来过泰国旅游,还记得吗?你一定见过泰国的夜叉形象。
泰国素万那普国际机场的出发层,就可以看到高大的夜叉造型,夜叉是守护神,守护一方的平安,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吉祥物或者妖怪哦!!!
泰国曼谷的大皇宫来泰国的朋友一定都去过,大皇宫有很多尊夜叉的造型,有彩色的还有金色的,很多泰国舞蹈中也有夜叉的造型,大家记得夜叉是友善的守护神就好了,不要在被母夜叉所误导了。
第四部、乾闼婆:在印度宗教中,是一种以香味为食的男性神,能表演音乐、节目,虽然名字上有一个婆字,但这些都是男性,他们不食酒肉,吃香气作为滋养,本身也散发着香气。在佛教中一般被翻译为飞天,而各种文献、笔画中记载的飞天女神是乾闼婆的妻子。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171窟的乾闼婆壁画
在梵文中乾闼婆是变化莫测之意,在天界中是乐神,是可以迷惑人心的,在印度教中他的形象并不算好,相传乾闼婆进场下界迷惑人世间的女子,并宣称人世间所以的处女都由他拥有。感觉这个好像不太好,乾闼婆的妻子飞天女神也不管一管吗?
甘肃省瓜州县榆林窟飞天壁画
在佛教中飞天就没有男女性别之分了,但同样以香为食,不近酒肉,只要有佛陀出现的队伍就一定有飞天的同时出现载歌载舞,说白了就是仙界的乐队,不过我个人来说不喜欢这个形象。
第五部、阿修罗:阿修罗这个名字中国人应该比较熟悉一些了,阿修罗被拍成电影的作品很多,但大多数剧情都是“不靠谱”,基本上都是借用名字而已,与传说、文化没有什么关系,作为娱乐还可以,作为文化的学习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会误入歧途。
近些年出现了很多利用传统的佛教、传说词汇作为名字的电影,经过一番神修改一个基本上是面目全非,作为文化的保护和宣传看到这样的东西我觉得很遗憾。不过,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不是这些东西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可能很多人连这个名词都不知道。哎,吐槽一下,我们还是说正题吧。
阿修罗最佛教的六道中独立成一道,以显示其重要性。阿修罗与罗刹一样都是属于男性丑陋,女性貌美的一个族群,而阿修罗一般都描绘成易怒好斗,骁勇善战的形象,与天众发生多次恶战。阿修罗也被认为是有好坏之分的,坏的一部分被称为“众神之敌”,好的一部分被视为“守护神”,
引入泰国的阿修罗-德瓦斯形象
第六部、迦楼罗这个大家就很熟悉了,就是传说中的大鹏金翅鸟,我们曾经有专门的一篇文章说过迦楼罗的故事,但是没有从天龙八部的角度来写过。所以当大家知道大鹏金翅鸟属于天龙八部的时候,大家就知道大鹏金翅鸟不是只有一只,其数量是很多的,是一个族群。
北京 真觉寺 迦楼罗形象
迦楼罗是一种与那伽为敌的半人半鸟的神灵,部分国家如印尼迦楼罗是全鸟的形象,迦楼罗是以吃那伽为生的神灵,而那伽又是有毒的,所以当迦楼罗吃到一定数量的那伽就会毒发最后化为琉璃。而迦楼罗作为一种骁勇善战的神灵在天龙八部中基本没有什么对手,在所有传说记载中迦楼罗从来没有战死或战败过,甚至受伤都是极为罕见的。
以至于在泰国迦楼罗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甚至迦楼罗印在国徽上,印度尼西亚的国徽也是迦楼罗的形象,只不过不是一支半人鸟,是一支鹰的形象。而在中国神话界的金翅大鹏鸟更是了得,在《西游记》中基本上可以徒手不用法宝完胜孙悟空的就是他了,出现在《西游记.狮驼岭》的一章里。
第七部、紧那罗实际上在印度神话里紧那罗是一个小神,形象为半人半马的形象,是一个主管唱歌的神跳舞的神,群族里男性擅长唱歌,女性擅长跳舞,对应的乾闼婆负责演奏,而紧那罗就是负责歌舞的。所以大家现在明白为什么印度的歌舞是世界一流的了吧,在印度神话中歌舞音乐的都是神级的存在,所以这种崇拜是发自内心的。
泰国 曼谷 紧那罗像
在泰国紧那罗也会被描绘成下半身是鸟的形象,作为一种守护生命的天使形象出现。
而到了中国,紧那罗则变成了一个主管厨房的“灶神”,这个跨度就有点太大了,就说还有一段离奇的故事,不过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觉得跨度太大了。
按照字面的翻译,摩睺罗伽就是大蛇的意思,引入佛教后含义是蟒蛇之神,也叫地龙,与那伽是相对的。多数形象为人身、蛇尾、蛇头的形象,群族里更高等级的会是人头、人身、蛇尾形象。
而我们所熟悉的《白蛇传》中的白蛇和青蛇被认为是摩睺罗伽一族的神灵,曾经有文章说泰国的《三面娜迦》就是中国的《白蛇传》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从溯源的群族来说,她们根本就不是一个族群的。摩睺罗伽这种地下的巨型蛇类神灵,从溯源的角度上来说与白蛇传里的白蛇、青蛇更为接近,从生物学的角度,那伽龙更加类似于升级版的“超级眼镜蛇”,白蛇传中的白色则是巨大的“超级蟒蛇”。
说话了真正的天龙八部,我们再说回我们的主体。就是小说《天龙八部》到底和佛教中的天龙八部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我们看一看天龙八部的出身,天龙八部都是源自印度神话中的形象,而作为印度教非常重要的文化吸取来源,天龙八部首先都是神一级的存在。印度教和印度神话认为神并不是永恒的存在,神也是有寿命的,遇到战争、灾难、寿命神都是会往生然后重新进轮回的。这正是他们可以被引入佛教传入中国的一个原因之一,在佛教中,神并不是和人一样的存在,人是不能成为神,而人死是可以成佛的。佛都是前世德高望重的人,而神则不是与人在一个世界的存在,所以佛教之初就将神作为辅助、作为佛的守护而吸收。而印度教、中国民间信仰则认为神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世间万物都是神创造的。佛教则认为世间万物是天地而生,不是神创造的,神也是天地万物创造的。
所以天龙八部作为守护神,在过去漫长的争斗、矛盾中付出、努力、战死、销往,就算你是至高无上的神也有困难、也有往生。这也正是印证了佛教思想的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所以说,天龙八部是引用了一种思想,而不是引用天龙八部里面实际的内容。
天龙八部的族群是一个看似统一又相互矛盾的一个群体,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有合作有团结,而在其他时间了又在相互争斗甚至杀戮。神与佛的不同在于,神是有情感的,神有无私也有自私,神有光辉也有阴暗,神是有自我的;而佛不一样,佛没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没有人的情感,佛是无我的。所以这些面目狰狞、半人半兽的神形象内心却有人的一部分,那些慈眉善目、不卑不亢的佛形象却已经不再与人有瓜葛了。
所以,说到底,生活是现实的,生活是需要付出的,人生是艰难的,就算自己是神也是有苦难、也有无奈,所以当乔峰在雁门关面对辽与宋的战争时,忠义两难、顶天立地,在云云众生中无愧自己,毅然自决,成就了一代悲情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