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民族有多猛?他们有一个镇国神器,绝对是让世界恐惧的终极杀器!
他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的国家没有了,那还要世界干什么?”
言外之意很清楚,就是警告其他国家,如果想要灭掉我,全世界都将陪葬。
那么,战斗民族真的有让世界毁灭的能力吗?
“死手系统”,即死亡之手系统,是冷战时期的疯狂产物,是毛熊用于建立核威慑的终极手段之一。作用是让国家在遭到严重核打击、领导层全灭的情况下,也能对敌人发动毁灭性的核反击。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隔着通天彻地的铁幕,以核弹为手枪,玩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牛仔对决,全人类的生命都悬于一线之上。
经过了几十年的对峙,两位牛仔都没有开出那一枪,但是其中一个牛仔却最终倒下,此次对决胜负已分,但枪弹未发,新的对决即将到来。
新生的毛熊宣布,试射新的核动力巡航导弹,建造新的核潜艇,而“死亡之手”或许已重启,在这恐怖阴影的笼罩下,世界是否会走向和平?
“核威慑”与博弈论二战末期,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战争的结束,也震惊了世界。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极大的震慑,于是各国纷纷开始进行自己的核试验。
二战结束后仅一年,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又一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热战余温未消,冷战再起。
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人类历史上最激烈的竞争。他们将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疯狂地进行科技竞赛,军备竞赛,太空竞赛以及外交竞赛。
但即使对抗如此激烈,在局势最严重的时候,也不过是进行了局部的代理人战争,美苏始终没有正面交手过,双方一直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冲突的规模,原因正是双方手中的核武器所带来的威慑。
威慑这一概念并不新鲜,我国古代就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这是军事威慑的实际应用。近代的美国人为威慑下了具体的定义:“威慑是使对方惧怕难以承受的后果和报复,而不敢采取某种行动的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因为双方威慑失衡,双方都认为在自己的威慑之下,对方会屈服,于是一次次地升级行动,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相反的情况,在德国的威慑行为面前,英法两国一次次地屈服。一次次的放任之下,德国顺利地违约扩军,违约将军队派遣到莱茵河西侧,直到闪击波兰。
但核武器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国家之间的威慑博弈局面。双方大量的核武器可以将敌国的主要城市全部摧毁,近乎灭国。尤其是能对国家领导层造成难以抵御的打击,让各国切实地感受到了“核威慑”。
就在美苏冷战逐步白热化时,一个理论的出现瞬间让所有人感到万分恐惧,即“核冬天”理论。
有科学家提出,大规模核战争带来的大量辐射云,会使气温骤降,环境辐射加剧,地球生态环境将遭到毁灭。
这一理论毫无悬念地加强了核威慑的效果,让双方更加克制会产生冲突的行为,也让双方更努力地发展核打击能力,建立威慑以防止被打击,由此产生了恶性循环。
冷战的双方都紧张地防备着对方的导弹,同时疯狂地完善自己的导弹系统。而且他们还会主动向对方展示自己导弹系统的情况,因为只有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强大,才能够产生威慑。
不仅如此,为了威慑对方,毛熊还搞出了“死手系统”用以进行核反击。告诉美国,即使你先发制人,我也能拉你垫背!
“死手系统”如此的强大,那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当时的核威慑博弈中,双方一致认为,对方所最不能承受的严重后果就是彻底毁灭。所以双方的核战略思想都非常简单,只有一句话:确保相互摧毁。
这句话意味着,除了要求具有对敌人进行大规模的远程核打击的能力以外,还要求这种能力在任何时候都能奏效,即使对方先发动打击,即使我方已被毁灭。
于是双方在“第一轮打击”之后的核反击能力上,下了巨大的功夫。双方制造的数以万计的核弹,也是为了即使在遭到核打击之后,能够剩下足够的可用核弹进行反击。
同时,进行核反击的手段也是双方研究的关键。
首先想到的手段是潜艇。携带核弹的潜艇在出港后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可以悄悄潜入到敌人本土附近海域,一旦收到本土遭到核打击的消息,就上浮发动反击。
但是这一手段有所局限,第一个问题是,潜艇昂贵而复杂,数量不会太多。潜艇能够携带的核弹数量有限,只能够对关键城市发起打击,而不足以全面毁灭对手。
第二个问题是潜艇续航能力有限,即使是最先进的核潜艇,也需要经常的上浮,回到母港检修等,容易被敌人监视跟踪。尤其是冷战后期,美国建立了大量的水下声呐阵列,潜艇的潜伏能力不再可靠。
最严重的问题是通讯问题。潜伏状态下的潜艇头上厚重的海水,成了信号屏蔽器,反击的命令不一定会被及时接收,也不可靠。
而车载导弹,轰炸机轮流升空值班等其他手段,多少也有和潜艇类似的问题,只有存放在核掩体中的远程弹道导弹是最为可靠的反击手段。而“死手系统”最大的需求,就是可靠。
这类导弹平时储存于深深的地下核掩体中,放置于发射井中,接到命令时才会打开发射井厚重的井盖,发射导弹。
负责操作和保养导弹的人员同样长期生活在地下,以求在核爆中保存实力,发起反击。
导弹发射井一般建立在全国各地的偏僻之处,极为分散隐蔽,几乎不可能被全部发现和摧毁。同时建造成本和维护成本都比较低,所以冷战双方都建造了大量的发射井,而“死手系统”,正是基于这些导弹发射井创造的。
这是战斗民族最强底牌,堪称镇国神器的死亡之手系统!
这种系统是用于在死亡绝境中,将对手拉下水的手段。
该系统一直处在保密之中,不被大众所知晓,直到冷战结束,消息逐渐解密,一些曾经参与过“死手系统”建造的工程师才透露这一神秘的系统。
据说它建造于70年代,当时的美国发起了“星球大战”计划,想要建立一个基于太空的导弹防御系统。这一计划极大地刺激了铁幕对面的老毛熊,他们认为核威慑的平衡正在被打破,美国可能会先发起核打击。
在冷战的博弈逻辑中,当你认为对方将要发起攻击,你只有两个选择:先发制人,或是让对方相信,即使你死了,依然可以反击。
在毛熊看来,拦截成千上万枚,从海底、天空和发射井中袭来的导弹,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第一轮打击过后,一定会有数量庞大的发射井保存下来,问题就是如何让他们发挥作用。
可以想象的是,在第一轮打击中,国家和军队的高层作为优先打击目标,大概率已经全灭,通信设施也会在核爆中被破坏,偏僻地区的发射井可能不会接到任何反击命令。
而“死亡之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起作用的。平时它处于半休眠状态,一旦它通过全国各地的传感器网络,检测到地震、辐射、空气压力等数据异常,判断为遭到核打击,地底深处的计算机就会启动程序,准备反击。
程序第一步是查询国家高层状态,并向总参谋部联系。如果没有得到回应,系统将默认高层全灭,然后会将权限开放给地堡值班人员,由他决定是否发动反击。世界的存续,就在他的一念之间。
一旦反击命令下达,第二步就是恢复与其他发射井的联系。死手系统会发射许多装有大功率信号发射器的信号导弹,升空后将会向所有幸存单位发出信号,指挥反击。
最后一步就是全部幸存核导弹收到信号导弹发出的命令,飞出发射井,飞越已经焦土的大地,将同样的死亡平等地带给世界上的所有人。
实际上,冷战后期美国也曾建立过类似的系统,他们将一个指挥系统放在飞机上,轮流在天上值班飞行。任何时候美国遭到打击,天上的指挥系统都可以发出反击命令。
幸运的是,与死手系统一样,“空中指挥所”同样没有启用的那一天。
如今冷战已经结束三十多年,世界再次动荡,新冷战的说法开始流行,重启“死手系统”的言论也已经出现。核弹带来毁灭,人类也在核威慑之下享受了几十年的和平。
希望这些末日武器永远不要有启动的那一天,愿世界和平。